您好!欢迎光临美国卡洛特泵阀集团,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专注阀门泵浦研发制造

打造流体控制行业领军品牌

服务咨询热线:

15659450857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石化业高端比力为主 外企在华日趋强劲进口水泵

  • 发表时间:2020-12-26 06:36:28
  • 来源:
  • 人气:

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工巨头阵容豪华
  记者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了解到,巴斯夫、陶氏、拜尔、杜邦等国际化工巨头目前正在中国市场调整和完善战略布局,进一步实施各自的投资发展计划。
  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跨国化工公司巴斯夫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德国和美国。2005年,巴斯夫全球销售额为427亿欧元,其中在中国市场获得了约28亿欧元。据了解,巴斯夫已将最新技术用于南京和上海两个具有战略优势的生产基地。
  负责亚太地区业务的巴斯夫董事会成员薄睦乐认为,中国并不是巴斯夫旧产品和旧技术的"倾销场",巴斯夫引入中国的都是最新的产品和最先进的技术。2001~2005年,巴斯夫在中国投资约20亿欧元以扩大生产设施,如果加上与合作伙伴的投资,这一数字将会翻倍,约为40亿欧元。这些投资,使巴斯夫成为中国化工行业最大的外国投资企业。
  总部在美国的陶氏化学公司是另一家具有领导地位的全球企业,也被巴斯夫公司看作主要竞争对手。2005年,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销售额达23亿美元(不包括合资企业的销售额),中国已成为陶氏的第三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该公司提供的数字表明,陶氏在大中华地区的投资已经超过5亿美元。目前,陶氏在张家港设有世界级规模的胶乳、环氧树脂和聚苯乙烯生产厂。另外,陶氏在2004年12月与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就有关煤制烯烃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05年8月,陶氏宣布在中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首个陶氏中心。
  今年初,拜尔-朗盛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同比飙升了40%,今年该公司又有3个新项目在中国投产,还在无锡和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
  杜邦公司表示对华投资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据了解,杜邦在中国的项目包括:2004年初收购广州蒙特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民营企业无锡市兴达尼龙有限公司组建全球合资企业、在江苏常熟建设综合性氟产品生产基地等。特别是杜邦公司在山东东营市兴建了一个世界级的钛白粉生产项目,投资超过10亿美元,是杜邦公司在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投资项目。此外,杜邦在上海设立的综合性研发中心,也于去年投入运行。目前,杜邦在中国投资超过6亿美元,拥有近5000名员工和32家独资及合资企业,产品和服务涉及化工、农业、食品与营养、电子、纺织、汽车等多个行业。
  这些跨国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的步伐显然不会停滞,它们不仅要实现已有的战略计划还将不断推出新招。
  观  察
  外商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冯世良指出,现在我国已经有近20种主要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2005年石油和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近2000亿美元,比"九五"末期增长1.7倍。过去5年里,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增长了58.4%、140%、185%,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5%、13.7%、28%。
  最近一个时期,世界各化工巨头纷纷在华建立机构以支持其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有关权威研究机构认为,中国市场在不断发展且潜力巨大,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化学品市场,并且将于2020年与美国比肩,为全球跨国化工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商机和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将保持化学品净进口国的地位,产量也将不断增长。
  加快并购中国企业
  今年,全球化工业并购活动显示出十分活跃的态势,其中外资整体并购中国企业或加速收购股份,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化工市场的一股新的浪潮。

    2006年6月5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外商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补充规定》,允许投资性公司对A股上市公司进行战略投资。这其中的战略投资,就包括各种形式的并购。
  商之智(北京)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峰表示,目前外资已取得多种合法身份进入A股市场,而目前商务部批准的"外商投资举办的投资性公司",90%左右都是由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举办的。《补充规定》将进一步为这些跨国公司兼并国内企业打开通道,未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触发一轮外资并购A股的热潮。同时,外国化工公司近期对一些中国化工企业的整体收购速度明显加快。
  中国石化工业凸显四大矛盾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认为,以下四个矛盾已经非常明显地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是提高国际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矛盾。这些年来,石化行业发展主要依赖的是引进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原创技术不多。大氮肥设备已经引进了很多套,现在不少地方提出利用煤炭资源搞氮肥的规划,但技术和装备依然还要引进。科技创新除了要抓原始创新外,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也很重要。此外,对我们自主开发的技术,企业要高度重视、积极采用。目前,中国石化行业与国外相比总体水平要落后15~20年。
  其次,是快速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随着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资源不足问题已经凸现出来。一方面是资源短缺,一方面又存在高耗能产品无序发展,进一步加剧了资源不足的矛盾。一些地区纯碱、烧碱、焦炭、电石、PVC、甲醇、黄磷、氮肥、磷肥、PTA投资过热,造成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
  第三,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与行业技术和管理水平落后的矛盾。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子。
  第四,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与环境治理能力不足的矛盾。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付出的生态和环境的代价也是非常沉重的。石油和化工是污染较重的行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分别居全国工业总排放量的第1位、第4位、第5位。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除了提高注重环保的意识之外,还必须有治理三废的先进技术。在这方面,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很大。
  外资战略
  保持技术优势展开高端较量
  在中国建立地区总部和研发机构,成为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重要战略之一。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炼化所所长张福琴指出,技术是跨国公司最显著的优势,他们垄断了世界上70%的技术转让与80%的新技术、新工艺。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大量招聘国内科技人才、并购国内科研机构,在华开展研究开发。同时,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以构筑壁垒,谋求维持其市场优势地位。
  跨国化工企业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预示着今后中外企业的较量将从营销战场转向最高端的科技战场,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上海市外经贸委的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累计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24家,投资性公司130家,研发中心170家。在170家外资研发中心中,涉及化工、医药、新材料行业的研发机构占三分之一。初步统计,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数百个研发中心,巴斯夫、拜耳、杜邦、汽巴精化、道康宁、科达等全球著名的跨国化工公司都在上海建立了研发中心。
  跨国公司把在中国建研发中心,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终极目标是将在中国的生产制造、研发和运营销售与其全球网络接轨,实现一体化运营。而贴近客户、为客户量身订制各种解决方案,是跨国化工公司研发中心的一大强项。

    据了解,跨国化工公司在上海建立的研发中心呈现四大特点:一是集群性,世界500强中的许多化工巨头都在上海建地区总部、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二是先进性,所建的中心规模较大、投资额高,设施属世界一流;三是网络性,研发中心基本是外商独资,与跨国公司在当地的生产制造、销售体系配套,并成为其全球研发网络的重要环节,分享全球供应链、知识库等资源;四是本土化,充分享用中国人才的高素质、低成本。
  建  议
  中国企业需应对五大挑战
  张福琴表示,随着国内石油石化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中国主要石油化学品生产能力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国石化产品多为大宗通用产品,主要石油化学品生产能力不足,汽车和家用电器所需的各种专用塑料品种、差别化纤维、特种橡胶多数依靠进口。
  其次,国际竞争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如油品质量不能完全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随着北京2008年举办奥运会和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加快国内成品油质量升级步伐,以及实施欧Ⅲ排放标准等,显得更为迫切。另外,生产和流通成本较高,企业赢利能力不强。
  第三,发展受到资源短缺制约,利用国际油气资源面临复杂多变的风险。随着国内原油供需缺口的加大及对外依存度提高,今后国内化工用油自给难度将进一步增大。加上全球石油资源争夺日趋激烈,中国企业"走出去"开发利用海外石油资源的难度加大,石油安全供应面临严峻挑战。
  第四,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面临竞争日趋加剧的压力。国内油品市场按"入世"协议限期开放,这将对中国炼油和销售企业造成很大冲击。同时,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随着关税的逐步降低、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将受到进口产品的进一步挤压。
  第五,技术竞争更加激烈,石化企业面临国外公司的技术"包围圈"。国外大型石化公司拥有一大批世界领先的特色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不断开发先进技术并严格保护,在技术市场的竞争占据了强势地位。同时,欧美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的优势,不断加强对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制约,国外化工公司目前在中国申请的专利已占国内该领域申请专利总数的60%左右。另外,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制定较高和较严的产品质量、环保标准和技术性法规等技术性壁垒,限制中国石化产品及关联产品的出口。
  从四个方面推动行业建设
  李勇武表示,"十一五"期间中国主要从四个方面推进石化行业的发展:一是推动结构调整,促进健康发展。二是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要重点攻克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生物化工技术、自动控制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清洁生产与节能技术等6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尽快使企业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确立主体地位,发挥主力军作用。三是推动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四是加强环境治理,重视安全生产。
  企业要做好战略规划
  商之智(北京)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张晓峰认为,企业最关键的是如何作战略性思考与布局,中国石化有两家特大型企业可以类比。扬子石化进行改造扩能是在化工产品市场的低谷时期,而另一家大型企业类似的改造选在化工产品最景气的2004年,当年该企业停产两个半月搞改造,总投入近40亿人民币。而年终决算表明,扬子当年赢利较比对公司高出20多亿元,几乎是当年比对公司改造投入的60%。
  国企比较"大",但许多并不"强",主要原因就在于竞争力背后的智力资本要素未很好地发挥作用。信息不对称、能力不契合、资源不匹配、关系未整合等因素,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某工程塑料生产厂的一位高管认为,行业结构调整已是迫在眉睫。我国工程塑料行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品种结构不合理,基本上都是通用工程塑料,高附加值特种工程塑料树脂几乎是空白。由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作为行业支撑,导致国内企业市场占有率偏低,竞争能力不强。而规模和工艺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国产工程塑料性能和价格都无法与进口产品竞争。
  政府加强扶持力度
  有识之士呼吁,对跨国公司隐性垄断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当前迫切需要制定反垄断政策法规。
  张晓峰认为,在西方国家,企业通过纳税、提供就业岗位等承担社会责任,政府极力保护企业的利益,而大企业又推动政府立法,参与政府政策的制定。在我国,通过国资委等机构,为企业发展拓展空间、提供必要的保护、推动立法进程是正确的选择。
  张福琴指出,我国政府要采取政策措施大力扶持中国化工企业,特别是对于中小化工企业和民营化工企业要在资金、技术、产品结构升级等方面给予支持,给他们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群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产业结构升级的国家战略规划,明确产业结构升级的战略目标、措施及步骤;组织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采用招投标方式组织重点产业的重要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推广,并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如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技术专利交易规则,维护合理公平的技术市场交易秩序,同时要维护产业发展需要的良好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