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美国卡洛特泵阀集团,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专注阀门泵浦研发制造

打造流体控制行业领军品牌

服务咨询热线:

15659450857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中国向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宣战 POPs履约挑战巨大进口水泵

  • 发表时间:2020-12-24 15:18:54
  • 来源:
  • 人气: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今年的世界环境日到来前不久,由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部等13个部门共同编制的《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日前获得国务院批准,它标志着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行动将全面展开

“五天会议,连个踏实觉都没睡成。”回想起不久前参加的第三次《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以下简称POPs公约)缔约国大会,在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夕,坐在记者面前的杨小玲说,那几天的经历至今令她无法忘记。

杨小玲,国家环保总局POPs公约履约办公室具体负责同志,POPs公约缔约国大会一共召开过三次,她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过两次。据杨小玲介绍,2004年11月11日,POPs公约对我国正式生效。而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及化工、钢铁、冶金等生产大国,我国不仅存在POPs污染,而且还是这些物质的生产和排放大国。因此,我国在限制和降低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方面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

杨小玲介绍说,“今年的缔约国大会上,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缔约方代表极力提出设立‘公约不遵守审查委员会’,这实际上就是要设立一种公约的监督机制。当时,发展中国家缔约方未予回应。”杨小玲说,“公约不遵守审查委员会”虽然最终没有在本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但是,可以判断在几年之内这套机制将逐步进入运行。而且,中国只有积极面对严峻的挑战,才能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方良好的生存环境。

持久性有机污染家底不清

滴滴涕———那是留在40岁以上人们童年记忆里关于杀死蚊子的最有效药物。

其实,早在1938年德国化学家保尔·缪拉就发现滴滴涕具有惊人的杀虫效果,也就是从那时起,以滴滴涕为代表的有机氯杀虫剂被世界大量生产和使用。

1962年,美国著名女海洋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绿色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就滴滴涕、六六六等化学杀虫剂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对人类健康所造成的伤害发出警告,但是蕾切尔·卡逊的警告却备受争议。不幸的是,这些化学杀虫剂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所造成的危害被蕾切尔·卡逊言中。

1968年,日本因米糠油不慎混入多氯联苯而导致1876人中毒,30人死亡。这就是著名的日本米糠油事件。

1976年,意大利塞维索的ICMESA公司发生爆炸,剧毒的二恶英扩散,造成180人中毒,2000多人受到影响。事隔多年后,当地的畸形儿出生率大为增加。

1979年,我国台湾省发生与日本类似的米糠油事件,2000多人中毒。

接二连三的污染事件震撼了世界。1995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组织科学家对滴滴涕等12种有机污染物的毒性等进行评估后得出结论:滴滴涕等12种有机污染物可以持久地存在于自然及其生物中,并以致畸、致突变、致癌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2001年5月22日国际社会通过了POPs公约,包括滴滴涕(DDT)、氯丹、灭蚁灵、六氯苯、毒杀芬、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多氯联苯、二恶英、多氯代二苯并呋喃(简称呋喃)等12种化学物质成为公约的受控物质。

据杨小玲介绍,作为传统农业国、化工、钢铁、冶金等生产大国,我国不仅存在POPs污染,而且还是这些物质的生产和排放大国。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管理松懈加上时间久远,部分含多氯联苯的电力电容器的封存记录已无从查找,有些封存地点已改作他用。“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底数不清’的原因之一。”

POPs公约是继《蒙特利尔议定书》之后,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强制减排义务的又一个公约;而且由于该公约限控物质为“开放式清单”,因此履约的挑战性更是不言而喻的。

据她介绍,目前,POPs公约中的限控物质是12种,但是,今年的缔约国大会上,又对5种增列物质进行了审查。“这就意味着,POPs公约限控物质几年内很可能会增加到17种。而这17种也不是最终的数字,这张‘开放式清单’会不断调整、增加。”在杨小玲的眼里,这张“开放式清单”给我国履约带来的压力更大。
 POPs公约最具强制性

“国际社会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制定了三十多项国际环境公约和协定,规定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保护人类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共同以伙伴关系和精神保护全球环境。中国加入了这些公约和协定,承担和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特别是有关设立‘公约不遵守审查委员会’的提出,更使我国的履约压力骤然增加。”据杨小玲介绍,公约缔约方在承诺的时间内一旦不能兑现履约责任,‘公约不遵守审查委员会’会通过其网站公开这个国家的名字,如果此举仍不见效,还会接着发出警告,直至对其停止资金和技术支持。

#p#分页标题#e#

“当然了,在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反对下,‘公约不遵守审查委员会’最终没有获准设立。”但是,这却让杨小玲始终心存隐忧。“姑且不说,设立‘公约不遵守审查委员会’是迟早的事,就是面对发达国家提出的不断增加的受控物质名单,我们也不能简单说‘不’。”杨小玲说,一是我们对由发达国家提出的受控物质缺乏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心里不太有底。二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仅要对国际间负责,更要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

今年4月17日,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外交部等13个部门共同编制的《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获得国务院批准,它标志着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的行动将全面展开。

根据《国家实施计划》,在2015年前,我国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领域共需要投入340亿元。

“不过,钱从哪来?”杨小玲认为,由于POPs公约的资金机制相对比较软弱,巨大的资金缺口也将给我国的履约工作带来压力。

从POPs公约生效至今,已有151个国家签署了公约,批准公约的国家增至97个,这足以说明人类在面临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而严肃的态度。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就曾说过,这当然也包括中国。(郄建荣)

小资料: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POPs公约。其规定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是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环境中滞留时间长,极难降解,毒性极强,能导致全球性的传播。被生物体摄入后不易分解,并沿着食物链浓缩放大,对人类和动物危害巨大。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

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

目前,我国加入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公约有三十多个。POPs公约应该说是这些公约中最具强制要求的一个。

新闻分析:富国应为全球变暖“买单”

丁山

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冰川消融,后果堪忧”

全球变暖问题将是6月6日到8日在德国海利根达姆召开的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又称“G8峰会”)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峰会召开前夕,英国著名国际援助组织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5月29日说,每年国际社会要耗资500亿美元以应对全球变暖带来的损失,既然富国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最大,它们应该承担其中的主要费用。

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的研究员凯特·拉沃斯说:“在为本年的G8峰会做准备时,G8国家应该知道,它们面临着两个责任,一个是减排,以便将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另一个是帮助穷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科学家推测,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将使本世纪的平均气温上升1.8到4摄氏度,温度的上升将导致洪水和饥荒,使几百万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中。

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表示,作为二氧化碳排放的头号大国,美国应为每年500亿美元的救灾款支付44%。此外,日本应支付其中的13%;德国7%;英国5%;而意大利、法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等也应支付一定的比例。据悉,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是根据每个国家的责任和经济能力确定其比例的。

美国和德国在控制气候变化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近来有急剧加深之势。这次峰会的主席国德国计划在这次峰会中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设立刚性的目标和时间表,但美国对此坚决反对。

德国总理默克尔希望本次峰会能明确提出降低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她建议在本世纪内,把全球气温上升的幅度限制在2摄氏度内;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减少到低于1990年50%的水平。因此,公报草稿中有这样的语句:“气温升高2摄氏度以上,气候变化造成的风险很大程度上将难以应付。”欧盟方面希望以这一安全界限为基础,计算出全球必须减排的温室气体量。

#p#分页标题#e#

但美国称,气候变化问题只有靠基于科技的方法才能得到解决,而不是强制性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美国还指责德国忽视美方的这一立场。美国在收到德国公报草稿后,已经向德国发出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口气强硬地拒绝了这些目标。这份在公报草案上用红墨水书写的声明说:“我们一直竭力‘认真对待’这份建议,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说明我们从根本上反对德国的立场。”美国还说:“德国对气候变暖的治理建议与我们的立场相悖,并越过了多条对我们来说完全不能苟同的‘红线’。”一些外交人士说,鉴于美德间的尖锐分歧,本次G8峰会已不太可能就控制气候变化达成一项实质性的协议。